查看原文
其他

浙大同学眼中“闪闪发光的儒雅男神”如何炼成?

请收藏 浙江大学 2019-09-13



北京时间2019年7月6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召开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杭州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考古八十三年,申遗二十五载,良渚申遗的背后,是无数心潮澎湃的关注者,以及许多翘首期待的工作人员。而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语言与翻译系翻译学研究所的朱晓宇老师,正是其中一员。


左一为朱晓宇老师


2000年,朱晓宇毕业于浙江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后留校任教,于2003年前往欧盟同传译训班学习,2004年学成回国。目前,朱晓宇主要教授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翻译和英语专业的口译课程,已出版多部译作。


“强迫症患者”的良渚申遗翻译工作法


朱晓宇和良渚的不解之缘要从六年前讲起。2013年初,世界文化大会在杭州举行期间,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和其他与会者前往良渚博物院参观,就是由朱晓宇等老师带队提供口译服务的。


良渚博物院


那是朱晓宇第一次实地接触良渚,却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觉得良渚文化非常有意义,也很有意思”。此后,良渚博物院与朱晓宇又进行了几次十分愉快的合作,这使得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在2017年初开始准备申遗时,首先就希望他能够参与到翻译工作中。


2017年5月,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受良渚管理委员会委托,正式建立了良渚古城遗址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中英文翻译服务项目,负责申遗材料的二校工作。


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2017年5月至2019年6月,朱晓宇、徐雪英、高睿等翻译学研究所教师带领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的同学们对近百万字的良渚古城申遗文本正文和主要附件材料汉译英文本进行了校对,为十余万字的迎检及申遗补充材料进行了译校;在进行文本翻译校译的同时,他们还多次为报告会、博物院参观等活动提供同声传译和现场口译服务。


回首两年有余的工作,朱晓宇直言“困难太多”。需要校译的文本都是以万字为单位的,团队成员们的分工协作中,术语如何翻译、如何统一就成了一个主要问题。朱晓宇拿“东苕溪”举例:“是翻译成Dongtiaoxi,还是Dongtiaxi River,还是East Tiaoxi River?类似情况比比皆是。”好在后来团队想出解决办法,建立起了一个包含几百个术语的标准术语表,遇到表外的词汇,大家再随时讨论确定。


项目组成员工作照


除却面临着的校译专业问题,团队的精神压力也不小。“如果是因为文字的关系不能成功申遗,那我们就罪过大了。”这样的想法遇上朱晓宇追求尽善尽美、力求信达雅的“强迫症”特质,让他“有时间就要修改,根本改不完”,对文本材料又爱又恨,甚至会冒出“赶紧结束吧”的想法。


时间紧任务重,团队里的三位老师和七位同学经常通宵达旦地校对翻译。朱晓宇“白天还有学校里的事情,只有晚上才能安下心来译校”,当时几乎没有一天在凌晨一点之前睡下过;后来他才知道,临近交稿,有同学差不多三天没怎么好好睡觉。


朱晓宇老师工作照


但不管怎样,最终所有人都咬牙坚持了下来。翻译工作完成之后,团队里的老师同学们松了一口气。朱晓宇内敛而谦虚地表示:“翻译只是申遗工作中的一环,我们只是做了翻译工作中的一环,但我们是尽了力的。和同事、同学一起亲身经历这件有意义的事,我觉得还是很棒的


见招拆招:人为设置突发情况的课堂


朱晓宇主要教授的口译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听说译的基本功要求很高,又不同于简单的听说译,是需要和人打交道、随时随地做出反应的”。因此,除了指导学生的口笔译实践活动和竞赛,他同样致力于在课堂中最大限度地还原实际场景。


在朱晓宇的口译课堂中,模拟真实会议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他会让同学们扮演会议的主办方、口译员等各种角色,再现“从接受任务到准备,再到实际口译,最后到会后总结”的口译工作全过程;令同学们“压力山大”的一点是,他还会在模拟会议中特别设置突发情况,让口译课堂更现实、更“不可控”。


“讲话人提前给了你一份讲稿,结果他没来,换了另一个人讲,你怎么办?这是朱晓宇设置的一个紧急情况。在他看来,口译尤其需要学会应急处理,所以他常提起口译,尤其同声传译,“是很治疗注意力不集中、讲话时犹豫太多的”,也笑称经过锻炼,“外语学院同学的治疗效果就很好。


朱晓宇老师及其指导学生,其中五位参加了良渚项目


朱晓宇同样十分乐于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求学经历、对翻译的理解。他认为虽然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但老师给同学们讲述自身的学习和职业生活、困惑和坚持,会对同学有一定的启发。


每一个职业里特别优秀的人,都是持之不懈努力的结果,这里一般有一个激发热情、立志的过程大学里的同学,不是很了解外面,对自己的定位和规划,都有很大的问题,”他解释自己在教学中做出改进与努力的原因,“就像我,其实学口译时以为自己是不太会做口译的,然而真到了外面做,和在课堂里练习,完全是两码事。”


对翻译的一腔热爱让朱晓宇成为同学们眼中“会闪闪发光的儒雅男神”对同学们的一腔热爱则让他变成了为同学们激发热情的“引路者”,他习惯于鼓励人,用温言细语缓解同学们在艰难的外语学习中产生的沮丧情绪。


朱晓宇老师和学生


同为良渚申遗翻译服务项目组成员的马同学回忆起朱晓宇的指导:“比赛时,朱老师会给我最大程度的自由,但一定会在我钻牛角尖时,三言两语把我引到更开阔的地方其他问题上也是如此。他睿智又感性,对世界和身边的人有着清晰又温暖的认知,常跟他交流,会感觉特别被理解,也会受他影响,以更善意的目光看待世界。”


连选朱晓宇三门课程的瞿同学深有同感,他特别喜欢“寓教于乐的角色扮演”,更喜欢“会耐心引导同学寻找答案的朱老师”。辅修翻译的安娜则形容自己上课时“像是被宠坏的小孩”,因为在听译课上,只要同学们听出文章大意,就算仅仅能说清楚一两句具体内容,都会被朱晓宇肯定。而外专业的何同学风雨无阻跨校区上课,全因“朱老师不仅仅教给我们翻译技巧,还让我们理解了这个专业。


口译“真香”现场:

像打球遇见好对手,跳舞遇见好舞伴


但其实,成为浙江大学少数拥有同传资质的“大神”,于朱晓宇而言,是一个有无数曲折的美丽意外。


直至高二那年被委任为外语课代表,朱晓宇才开始在英语上多花心思。除了更认真地听课复习做练习外,他翻阅起英文经典书目,并在阅读中渐渐对英文有了不同一般的感觉。朱晓宇描述英语给他的别样触动:“很鲜活,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十分有意思,经常要查字典。”


越投入,越热爱,越幸运,如愿进入浙大英语专业学习毕业并留校任教后,朱晓宇又迎来了一个巧合。2002年底,朱晓宇正巧赶上商务部和欧盟委员会的联合项目向高校开放,“初生牛犊不怕虎”地通过两轮考试,获得了前往欧盟委员会翻译总司学习会议口译的机会。十几年后,他回忆起这场改变了职业生涯的考试时,依旧记忆犹新:“第二轮考试,讲话人会即兴进行一个主题演讲,中英双语各讲一遍,然后比较两个考生的翻译。我记得那时我做的,一个是北京烤鸭,一个是肾上腺素。


朱晓宇老师


闯进欧盟同传译训班后,朱晓宇才觉察出痛苦来——因为专心学术与教学,他对课程涉及的政经知识不甚理解,学习起来很是吃力,以至于一开始他并不太想做口译工作


但后来,朱晓宇给一位美国教授做讲座翻译时,惊喜地发现自己很认同这位教授的观点,而对方也能体会到这种认同,翻译效果特别好。他深受触动,突然意识到,原来“讲话者和翻译者之间的沟通可以达到很深的层次”。而且翻译者往往需要尽全力体会讲话者的思想和情感,所以两人很快便能建立起深刻的理解基础,甚至成为至交。他就因这次翻译收获了新朋友,之后每次这位教授来杭州,两人都要一起吃顿饭、聊聊天。


又经过几次满足而享受的口译,朱晓宇找到了一种能够用思想驾驭语言的快乐,于是决定“真的呆在这个领域里了”。在一次次“闪电般的瞬间思维撞击和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转换”中,他越来越着迷于与讲话者交流互动中的高峰体验。他形容这种体验,就像“打球遇到了一个好对手,或者跳舞遇到了好舞伴一样”。


朱晓宇老师及其指导学生


他这样总结自己的经历:“在大学里不喜欢口译的人,机缘巧合地做了口译,遇到了好的讲话人和题材,收获了不一样的认识,喜欢上口译,进而加倍努力,就一直走下去了。”


也正是这一段摸索着找准定位的口译之路,让朱晓宇更加注意对学生的关注与引导。热爱与努力,是这个浙大人提及最多的两点,他深知学习和工作中都有各种不如意,所以格外希望理想主义的同学们能够求真务实、接受自己,不断体会世界的美好,体会生活的意义。


文字记者:雷思涵

图片来源:部分图片由朱晓宇老师提供丨雷思涵丨高兴就好 蛋挞

今日编辑:雷思涵

责任编辑:金云云


推荐阅读

1.美景入画来,邀你共赏夏日清凉~

2.亚洲第一人!获得国际大奖的浙大女科学家团队到底牛在哪?

3.真的勇士!浙大“国奖哥”眼里的星辰大海~

4.浙大“宝藏课”藏不住了!实力圈粉!


点个在看,为浙大人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